新華網大連12月9日電(鄭鴻)連日來,在金普新區,各具特色的全會精神進基層宣講活動全面啟動。依托區、街道、村(社區)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體系及一支支文藝志愿者團隊,金普新區以“宣講+文藝”的方式,讓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創新理論,潤物細無聲地走進群眾心中。
農民文化志愿者登上城里宣講臺
“扶貧攻堅成果豐,糧食產量穩步增,生態文明家鄉美——‘豪橫’!”12月3日晚,金普新區二十里堡街道二十里村的農民文化志愿者走進灣里街道城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大講堂,村民們展示家鄉變化的“三句半”,讓社區居民連連叫好。
農民走進城市社區給城里人搞“宣講”,這在金普新區還是第一次。在金普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籌組織下,平時活躍在鄉間的農民文藝骨干,精心創作了三句半、說唱、快板等節目,走上城市大舞臺,對社區居民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展示新農村發生的新變化。
今年80歲的付永祥,是二十里村年齡最大的農民志愿服務團隊隊員。他告訴記者,如今的二十里村不再是從前的窮山溝,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村民再也不愿蹲墻根、打撲克,而是流行起上網學技術、拿手機搞直播。他說:“今天,我們就想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把身邊發生的變化告訴大家,讓大家分享我們的快樂。”
村民們發自內心的飽滿情感,和帶著泥土味道的樸實表演,感動了現場上百名社區群眾,大講堂里不斷響起掌聲、笑聲。金普新區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副主任、二十里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海軍告訴記者:“村民們以文藝節目的方式講述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比單純的政策理論宣講更加鮮活,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今后,我們的村民宣講隊還將利用農閑時間,走進更多的城市社區。”
民辦高校師生共創“思政大劇”
12月2日,記者走進大連藝術學院精藝劇場,30多位師生正在認真排練大型原創舞臺劇《夢想·青春》。該劇今年10月首演后,已進行了10場巡演和網上直播,并在遼寧電視臺全劇播出,觀眾總數超過50萬人次。但大連藝術學院的學生們依舊熱情不減,希望還能看到現場演出。
大連藝術學院始終著力推動思政鑄魂與藝術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他們充分發揮特色教育優勢,以每年一部原創“思政大劇”為載體,積極構建高校“大思政”育人體系。《夢想·青春》作為“青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生動地再現了當代大學生志愿者在抗疫斗爭中的青春風采。而“青春三部曲”的前兩部和此前的“和平三部曲”,已經多次登上人民大會堂的大舞臺,成為在高校中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代表性劇目。
“如何讓承擔著理論宣講職能的主旋律劇目,真正讓當代大學生入耳入心?”大連藝術學院戲劇影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甘竹溪告訴記者:“我們從劇本創作開始吸收在校生參與創作的全過程,全校編導、表演、舞美、音樂等各專業的師生廣泛參與,堅持用大學生的視角,講述當代大學生自己的故事。可以說我們的全校師生,既是作品的創作者,又是第一批觀眾;每個演職人員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
學生參與創作,講述學生們的真實經歷,讓大連藝術學院的一系列創作,引起大學生的普遍共鳴。為了“青春三部曲”的創作,大連藝術學院組織師生走進衛星發射基地,現場感受“兩彈一星”元勛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于鈞在校期間深受主旋律劇目感染,以大學生的身份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在武漢疫情最嚴峻時,向所屬部隊主動請纓,加入到武漢火神山醫院后勤保障工作中,以實際行動譜寫了自己的“青春之歌”。
文藝下鄉打通政策宣講“最后一公里”
12月4日下午,大連話劇團、大連歌舞團、大連雜技團等專業文藝團體,和來自大連藝術學院、金普新區文聯的金普新區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來到金普新區二十里堡二十里村后半拉屯,通過一場“全會精神進基層,共圓夢想奔小康”文藝演出,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變成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送到農家小院和田間地頭,打通了政策理論宣講的“最后一公里”。
在91歲的村民于潤貞家里,歌手馬婧威與村民同唱《歌唱祖國》《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廣場,大連歌舞團的專業演員與村里的民樂隊同臺演出;在半拉山5號民宿小院,“村里的老姑娘”合唱隊為來賓唱起自己自編自演的《半拉山好地方》。村民們打起腰鼓、劃起旱船、舞起龍燈。在這比過大年還熱烈的氣氛里,黨的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城里來的專業演員們,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黨的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和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
讓“宣講+文藝”在金普新區制度化常態化
專業文化志愿者下鄉、村民文化志愿者進城、高校原創劇目成為師生思想教育新平臺,豐富多彩的政策理論宣講活動在金普新區遍地開花,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在金普新區黨工委的統一部署下,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屬聯盟專門制定出臺了工作方案和操作規程,從招募條件、招募方式、工作內容,到工作職責、培訓辦法、激勵機制,一一進行了細化,使金普新區“宣講加文藝”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態化。
在金普新區,“宣講+文藝”的探索和實踐,成為專家深入群眾進行政策解讀這一傳統宣講模式的有益補充。不僅形式更為群眾喜聞樂見,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宣講者與被宣講者的單向教育關系,真正使人民群眾成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的主體。群眾既是被教育者,也可以通過踐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政策“宣講人”,從而使黨的政策和創新理論宣講更加深入人心。